
爸媽必看:4個關鍵讓寶寶遠離過敏原!

寶寶滿4個月後,
就準備邁向副食品新階段啦!
但因為還在發育中,
對新食物有時會出現紅疹、拉肚子等狀況,
讓爸媽忍不住擔心:「是不是對食物過敏了?」
隨著接觸食物種類變多,
過敏風險也會一起增加,
但只要掌握幾個關鍵觀念,
避免常見過敏食材,
就能減少過敏的問題,
讓寶寶吃得營養又健康。

關鍵① 看清楚!包裝食品的過敏原標示
台灣食物過敏的情況越來越普遍,
根據調查,
兒童與成人的過敏盛行率,
在10年間分別增加了大約1.3至將近2倍!
因此現在依規定市售包裝食品含有以下食材,
都要標示過敏原,例如:
甲殼類、芒果、 花生、牛奶/羊奶、 蛋、堅果類、含麩質穀物、大豆、魚類
或亞硫酸鹽等等。
▲爸媽在選副食品或點心時,
記得先看標示避開寶寶的過敏食材!
關鍵② 先從低敏食材開始慢慢嘗試
初次吃副食品時,
建議優先選擇低敏性食材,
並且「一次只嘗一種」,
連續觀察4~7天沒異狀再換下一種。
✓低敏入門順序:澱粉(米)→ 蔬菜 → 水果 → 蛋黃
7~9個月後可再慢慢依序加入少量豆類、白肉、紅肉。
▲已確認安全的食材也能混搭
(例如馬鈴薯泥加紅蘿蔔)
但若出現過敏反應
就先停一陣子再試哦!
關鍵③ 一歲以下避免的食物
雖然4~6個月可以開始嘗試副食品,
但有些食物還是太早了!
除了巧克力、蜂蜜、海鮮類之外,
例如花生、含咖啡因食物、調味重的加工食品等等,
都不建議讓寶寶食用。
關鍵④ 小心過敏原交叉污染
準備副食品時,廚具一定要分開、餐具要洗乾淨!
✓處理食物前後要洗手
✓避免過敏食物接觸到其他食材
✓保存時也要分開擺放
✓外出用餐時提醒餐廳寶寶的過敏食物
▲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,
家長在觀察寶寶狀況時,
只要循序漸進、留意反應,
就能安心陪寶寶探索新食物!